SMP 2019 特邀报告


特邀讲者


方滨兴  院士

报告主题:主流疲劳的理论体系及其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

报告摘要:人们都知道在舆论传播过程中有主流疲劳现象,但在舆情演变过程中,却没有人去应用这一点,原因是主流疲劳概念在舆论传播中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事实上,主流疲劳在社会物理学中已经形成了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将之应用于社交网络,有助于对舆论在社交网络中的走向进行更准确的判断。实践表明,加入了主流疲劳的因素所反映的舆论走向,与实际情况相比,比其他算法更为贴近。

嘉宾简介:方滨兴,中国工程院院士,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首席科学家,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州)计算机学院首席顾问。现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组副组长,国家应急管理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央网信办云安全审查组、大数据安全审查组组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员会委员;是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中国网络空间安全人才教育联盟理事长,中国云安全和新兴技术安全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标准化协会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委员会主席。曾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先后担任过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理事长、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在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六次,省部级奖十余次,曾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完成著作三本,文章四百余篇。先后提出了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思想、信息安全属性可计算理论,目前主要从事物联网及安全、网络攻防对抗、大搜索、云计算及安全、智慧城市安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高文  院士

报告主题:城市大脑与边缘计算

报告摘要:城市大脑是智能城市的决策指挥系统,其决策信息来自于包括摄像头等视频传感器在内的各种感知系统。与人的感知系统中视觉信息占比最大类似,目前监控摄像头也是城市大脑的最大数据来源。以前,大多数交通监控系统是将摄像头获得原始图像或视频数据简单压缩后传给城市各级数据中心存储和处理,但数据利用效率较低。最近几年,边缘计算的概念出现后很多系统在摄像头端进行对象识别或事件分析,由此形成的视频结构化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检索分析的效率,但对已有存量摄像机网络系统升级带来很大成本和工程压力。本报告借鉴人类视觉系统进化历史的分析,提出城市大脑与边缘计算的分工与协调机制,使得城市大脑可以分步演进,兼顾摄像机网络存量和新增市场,逐步达到城市大脑可使用的程度。

嘉宾简介:高文,中共党员,辽宁省大连市人,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鹏城实验室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工作组组长,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美国计算机协会会士(ACM Fellow)。1979年至1982年,在哈尔滨科技大学学习(跳级一年),获本科学位;1982年至198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1985年至1988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1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1985年至1996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被聘为助教、讲师、教授,历任计算机系主任、校长助理。1996年至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所属单位工作,被聘为研究员、教授、历任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所长、中科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00年至2003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2006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工作,被聘为教授、博雅讲席教授,任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计算机学科成员,计算机学报主编;2013年至2018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任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2018年至今,被聘为鹏城实验室主任。曾一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五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2005中国十大教育英才”称号和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

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应用和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虚拟现实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数字视频编码技术原理》、《Advanced Video Coding Systems》等。在本领域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600余篇。




山西大学  梁吉业  教授

报告主题:面向大数据的粒计算理论与方法

报告摘要:大数据给现有的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探索大数据分析的粒计算新理论与新方法已成为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领域所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报告分析了大数据挖掘特点与粒计算范式的高度契合性,介绍了我们在基于粒计算的大数据分析挖掘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多粒度计算在数据建模中的一些思考。

嘉宾简介:梁吉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CCF 会士,山西大学副校长,山西大学计算智能与中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知识工程与分布智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任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国内学术期刊《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与《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编委。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其中重点基金项目2项),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先后在《Artificial Intelligence》、《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中国科学》等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2014年—2018年,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指导的博士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  冯仕政  教授

报告主题:互联网、社会互动和群体行为

报告摘要:人与人的互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形成、维持和生长的微观基础。互联网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互动的广度、深度和模式。其中一个重要的效应,是整个社会日趋散众化。散众的基本特征是,基于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过载、自闭和高频流动,社会各成员之间难以形成深入的情感交流和价值共识,但是基于无远弗届的互联网而形成的物理联系,却又特别容易同频共振,不时引发规模巨大而又能量惊人的群体行为。这样一种啸散啸聚的群体行为,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持和发展是一个严重挑战,从而是当前全球和中国社会治理中必须应对的难题,亟需社会各界共同思考。

嘉宾简介:冯仕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院长。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社会治理与国家构建、社会转型与政治秩序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与政治秩序》、《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研究》、《社会治理新蓝图》等书。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课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人才”、“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和“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培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