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P 2019计算历史学论坛


论坛概况

论坛时间:2019年8月18日 10:10-12:00

论坛形式:专家报告

论坛简介:计算历史学作为一跨学科研究新视域,虽自1950年代左右即可见端倪初萌,但当时计算技术相对落后,因此并未出现太多令人惊喜的成果。直到21世纪开始,伴随着对历史文献进行大量数字化工作以及各种新的计算技术纷涌而出等时代浪潮的推进,我们方可见自2000年后计算历史学再现一波高峰。近来则更随着教育部推出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新文科”的概念与规划,可望将计算历史学推向下一个新的发展进程。计算历史学这一新研究视域需要更多计算机学者与人文学者的加入,方能更为具体与深入的探索其可能的内容。因此,如何让各专业领域学者都能涉足到计算历史学研究范畴中,就成为了发展新文科内涵的当务之急。本次论坛邀请到来自中科院、南京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的四位专家讲者,从知识图谱、文本对读、思想探勘、主题探勘等角度切入,分别揭示计算机技术能够如何帮助人文学者,对历史、思想、文化、艺术等进行复杂计算,进而对过去人文研究成果进行验证、修正乃至于创造新说等工作。期盼透过计算历史学论坛的举办,能让更多计算机专业领域学者对人文研究产生兴趣,共同抉发出计算历史学研究中的无限可能。

论坛主席:邱伟云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

主席简介:邱伟云,台湾政治大学文学博士、博士后,现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系副研究员。目前兼为《东亚观念史集刊》(THCI Core)执行编辑、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台湾政治大学高教深耕“东亚文化传统及其现代转型”国际拔尖计划研究员、台湾政治大学“华人文化主体性研究中心-华人数位人文学研究群”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晚清报刊史、图像与视觉文化研究、思想史/观念史/概念史、数字人文学。主要著有专书《中国近代平等观念的形成(1895-1915)》(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15年),并于海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及数字人文研究刊物与丛书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在数字人文研究计划方面,主持有“建构与再现:《人民日报》中“深圳”形象之数字人文研究”计划(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数字人文学术研究计划资金资助/2017年5月-2017年12月,已结项)、“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多元现代性话语体系构建研究”计划(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道”的概念的转型与变迁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019年3月-2021年12月)。


论坛嘉宾

何世柱  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研究员


报告主题:从知识表示发展历史理解知识图谱

报告摘要:语言和知识表达的多样性使得知识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知识表示通过对知识的解耦和组合衔接不同个体的内在知识。目前,知识图谱俨然成为学术界和业界的知识表示新宠,它有什么特点?与传统知识表示有什么关系?本报告将从知识的数据化和数据的知识化两条知识表示发展脉络介绍知识图谱的由来,并介绍知识图谱在大数据时代描述知识的优缺点,希望能增加大家对知识图谱的理解。

嘉宾简介:何世柱,博士,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201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工程和问答系统。在ACL、EMNLP、CIKM、AAAI、IJCAI等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工程和人工智能国际重要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863计划以及多项企业合作科研项目的研发,合作企业包括: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同时也开发了知识抽取,知识问答等多项工具和软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知识问答中的自然答案生成关键技术研究”,2018年获得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王涛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报告主题:NLP技术之于文本对读的实践与发现

报告摘要:NLP技术在文本挖掘方面有冷峻的客观性,但结果的解释有时具备强烈的个人性。这种混合的色彩被运用到文本对读时,会有什么样奇妙的发现呢?我们将通过实践案例讨论NLP技术在对读任务中的价值与意义。

嘉宾简介:王涛,200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访学。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担任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副会长,数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教会史、德国史、数字史学等方向。


陈静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副教授


报告主题:基于《中国思想家评传》的思想家地图及思想谱系研究探索

报告摘要:《中国思想家评传》是著名教育家、中国思想史专家、原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生前发起并主编,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组织编撰,总计200部、6000余万言的大型学术丛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8月出齐。全书共收入包括文、史、哲、经、法、理、工、医、农、兵以及教育、政治、宗教等诸多学科领域“从孔子到孙中山”约2500年间的传主271名,“评传丛书”是经过数百名学者20余年来潜心研究,涵茹古人著述而后著成的思想文化研究的专著,是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文化项目。中国思想家数据库项目首先对《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传主”的重要著作原文为对象,以《评传》中的索引为依据,通过对原文进行关键词提取,建立“原典”的关键词列表和谱系,从而看出在思想家原典中的重要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有利于厘清思想家的原初思想脉络和结构;其次,基于《评传》中“评”的部分,依据《评传》索引及“原典”关键词,对《评传》中的评部分进行文本分析,提取关键概念及概念群,对思想家思想进行绘制,从而从宏观上以著述者的视角,直观展现思想家的思想观点及观点所包含的重要概念及意义,形成主题网络;第三,项目团队基于《评传》中“传”的部分,依据已有思想家生平年谱及地点词典,建立思想家生平的时间地图,利用GIS平台进行可视化展示,并可提取相关信息查阅,从而可以直观的看到思想家的生平年表,并可以以此为线索,关联其著作、大事件和其它社交关系,形成思想家生平地图。

嘉宾简介:陈静,南京大学文学博士、莱斯大学博士后,现任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数字人文创研中心成员。主要研究兴趣为:文化与媒介研究、数字人文。2013 年起发表有关数字人文领域的论文,组织开设数字人文系列工作坊及会议。目前还担任了 positions:asia critique、《文化研究》、 《图书馆论坛》、《数位典藏与数字人文》等期刊评审;国际数字人文大会、“数位典藏与数字人文”会议等国际会议评审;“数字人文研究”丛书编委及执行主编。


王平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报告主题:从山水到风景——中国山水画“主题”的数字人文研究

报告摘要: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开展中国书画理论研究迄今已逾十年,在硕博士人才培养和研究成果方面皆已初见规模。中国书画图像数字化研究和数据库建设,是传统文化走向数字化时代必须要面对的事。我们的突破点在绘画主题图像的“图-文”互释方面。在对绘画主题图像的史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将文本挖掘、LDA主题模型技术与思想史关键词分析法结合起来,可以轻松完成跨文本、跨学科乃至跨文化的信息整合,进而通过绘画主题图像与诗文、类书之中的主题词形态、主题语义演化轨迹的比较和对照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克服困扰主题学研究者的文献资料难以穷尽与难以从大量的、跨学科的文献资料中发现所需信息等难题,这也为绘画主题史和图像学研究提供了新技术新视野。本次报告将汇报“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关于山水画主题史研究方面的一些探索。通过对历代山水画图像与文献史料中主题信息的汇总聚类,我们首次在整体层面得到了山水画主题的总相,并发现山水画的主题演化与思想观念演变之间的紧密关系。山水画是观念的产物,从古代山水画向当下风景画的转变,其背后所暗含的是从修身向修养,从道德向知识的价值转化。这意味着数据库和数字人文技术的引入,不仅可以在跨学科、跨文化的广阔学术视野中探讨美术史论、风格学、图像学、书画真伪判定等议题,还将促进中国艺术精神的跨民族、跨国别、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嘉宾简介:王平,男,1979年生于甘肃天水,民进会员,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校聘副研究员、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目前担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编委、《叁问》丛刊绘画卷主编。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创作、中国画图像与理论的数字化研究。